中经记者 郝亚娟 夏欣 上海 北京报道
在政策东风下,银行正加速探索供应链金融“脱核”新模式。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平安银行上海分行以“一链一策一批”行动为纲领,创新推出供应链金融“脱核”新模式——针对上游企业的“科创贷(科链模式)”与针对下游企业的“橙业贷(经销商模式)”,通过数字化产品精准滴灌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
8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发展“脱核”模式,明确要求金融机构依托“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利用大数据和特定场景,为链上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存货、仓单和订单融资等服务;运用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探索不依赖核心企业信用的供应链“脱核”模式。
兴业研究方面指出,供应链金融或将走向“脱核”,即摆脱核心企业的信用支持,发展新型供应链金融模式。未来,中征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和银行自建应收账款融资平台等非核心企业建立的第三方应收账款融资平台,或将迎来发展机遇。
从“主体信用”到“数据信用”
供应链“脱核”并非指完全脱离核心企业的交易或信用背书,而是改变传统的核心企业“主体信用”模式,通过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将对核心企业的单一信用评估转变为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易记录、履约情况、物流数据等多维度的信息、数据评估,构建“数据信用”体系,从而弱化对核心企业的确权依赖,依靠“数据信用”体系作为金融机构风险评估和发放贷款的依据。
目前,多家银行探索供应链金融“脱核”模式。比如,日照银行通过“易融星空”场景投放医药行业“脱核”融资6.33亿元,盘活企业应收账款,赋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具体来看,日照银行对接山东医药集采平台及企业ERP系统,全面获取医药流通企业订单、发货单、销售发票、医院回执、收款单等数据,实现应收账款项下物流、商流和资金流的数字化、透明化,可视化管理。通过底层资产交叉比对,确保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将授信规则从“主体信用”升级为“交易信用”。
上海华瑞银行推出聚焦“强数据场景”的真实交易行为的智慧供应链金融产品“瑞e惠”,重点推动物流、电商、药品集采等场景内供应商的普惠型“脱核”供应链融资业务落地实施。
上海华瑞银行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瑞e惠”的创新不仅在于“脱核”,更在于实现了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的线上化、智能化风控创新。一是实现贷前精准画像。通过对场景内多维数据的实时分析,系统自动构建供应商的经营画像与信用评分,精准识别风险,替代传统依赖核心企业确权和人工尽调的模式。二是实现贷中动态监控。人工智能模型持续监控高频交易数据流,对供应商在场景内的业务动态(如订单量变化、履约情况、结算异常)进行实时感知,及时预警潜在风险。三是实现贷后智能预警与资金闭环管理。建立全流程线上资金监控模式,确保融资款项定向用于真实贸易背景支付,有效防范挪用风险。
北京浩天(上海)律师事务所张璐律师指出,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机构需投入人力、物力密切监管资产的仓储、物流情况,例如在存货质押融资和预付款融资模式中,需对仓单或存货进行监管。因此,金融机构在交易数据的收集和真伪识别、物流和资产的监管等方面存在着成本高、难度大等问题,进而难以把控业务风险。而在“脱核”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机构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对供应链各主体的信息、数据共享及实时监测和评估,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大大提升风险管理效能。
应建立全流程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
今年4月,《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 引导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有关事宜的通知》提到要积极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利用供应链“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支持供应链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展信用贷款及基于订单、存货、仓单等动产和权利的质押融资业务。
8月份,《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再提“脱核”模式。
业内人士分析,从探索供应链金融“脱核”方向的提出,到鼓励发展多样化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体现了国家大力支持供应链金融“脱核”创新的决心,为推进供应链金融“脱核”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璐分析,在“脱核”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机构开展业务不再完全依赖于核心企业提供的交易数据,从“依赖核心”转向了“信任数据”。例如,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或通过第三方信息技术主体获取供应链各主体的历史订单、交易金额与频率、采购订单、销售记录、库存数量、物流信息、订单履行情况等信息,并进一步地对各项交易数据进行整合,从而建立数据模型,分析交易的真实性、持续性和中小企业的稳定性。
也因此,金融机构采集、使用数据的合法性、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未来,金融机构如何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共享和使用数据,成为供应链金融“脱核”稳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张璐认为,除了监管部门需明确供应链金融“脱核”模式的法律边界,制定数据共享、隐私保护等标准之外,金融机构自身应建立从数据采集、使用、删除、保护的全面数据安全合规体系,以避免由此产生的违约或侵权责任。例如通过与核心企业、政府机关或行业协会签订协议,确保数据来源的合法;在数据存储和处理过程中,及时对非必要信息进行删除,防止数据的滥用;明确数据的敏感程度和价值,制定分类分级标准,设立数据安全管理机构与负责人,防止数据的外泄等。
兴业研究指出,银行应结合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的特点,通过区块链保证中小企业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数据的真实性。从“数据信用”而非核心企业“主体信用”或交易标的“物的信用”出发,通过大数据模型衡量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切实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应当指出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供应链平台的主导机构,有以下两方面优势:一是通常有较多核心企业与其所属供应链企业加入,信用风险较为分散;二是银行具有持牌资格,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风控更为完善。
(编辑:朱紫云 审核:何莎莎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