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新山东|耕海牧渔,丰盈“蓝色粮仓”

时间:2025-09-03 10:06:00

浩瀚的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蓝色粮仓”。海洋渔业既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途径。

践行大食物观,我们既要向陆地要食物,更要向海洋要食物。烟台依托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大力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2024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199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1300亿元。

珍稀海鱼“游”向市场

八月的莱州湾海风轻拂,山东海洋明波水产“蓝钻一号”生态围栏内,一场属于“深海精灵”斑石鲷的丰收正式开启——8万余尾身披黑金斑点、状若繁星的珍稀斑石鲷,已整装待发,即将奔赴市场。

这些被誉为“梦幻之鱼、刺身绝品、矶钓之王”的斑石鲷,不仅是海洋馈赠的天然瑰宝,更是科技赋能与生态养殖碰撞出的蓝色经济硕果。

斑石鲷因肉质独特、生长环境要求高,长期受困于野生资源稀缺。山东海洋明波水产以“大食物观”为引领,成功突破斑石鲷人工繁育技术,建成全国唯一的专业化繁育基地,扭转了依赖野生资源的局面。

依托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山东省名优鱼类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企业进一步构建起“苗种繁育—商品鱼养成—食品加工—终端销售”一体化产业链,通过深耕种业“芯片”,不仅让曾经稀缺的斑石鲷端上寻常百姓餐桌,更以超80%的全国市场占有率奠定了产业主导地位,成功入选“山东知名品牌”“好品山东”名单。

斑石鲷的优质品质,离不开“陆海接力”养殖模式的坚实保障。鱼苗先在陆上基地完成精心选育与早期培育,待体质强健后,再转移至莱州湾深远海大型生态围栏中自然成长。这里水质纯净、空间广阔,既最大程度模拟斑石鲷原生自然环境,又配备精准自动投饵与严密环境监测系统,全方位保障鱼类生长。这种模式不仅让斑石鲷保持外形美观、活力充沛的特性,更使其肉质积累了丰厚的胶原蛋白,口感细腻鲜香、营养价值高,成为刺身与高端汤品的优选食材。

长岛弘翔海洋牧场。聂英杰摄

在保障品质的同时,绿色低碳理念更被贯穿于养殖全流程。企业首创的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实现节水95%、节能69%、废弃物减排95%以上的显著成效;在海洋牧场建设中,还大力投放人工鱼礁,探索“贝—藻—参”多营养层次立体养殖模式,助力海域生物资源量增长2.6~3.4倍。正是这份对生态修复与资源养护的坚持,不仅让企业获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更为斑石鲷的纯净风味筑牢生态根基。

明波水产的斑石鲷产业,正是烟台现代海洋渔业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如今,除了斑石鲷,明波水产的养殖车间里还有不少“稀客”,云龙石斑鱼、金虎杂交斑、黄带拟鯵等30多个海水鱼品种,均在此实现国内首次人工繁育,持续刷新着烟台水产种业的“创新清单”。

从浪尖到舌尖的价值跃升

现代海洋渔业的高质量发展,还需“养殖端”与“加工端”协同发力,推动水产品实现从深海到餐桌、从浪尖到舌尖的价值跃升。在烟台海和集团的观光车间,0℃以下的恒温环境中,全透明可视生产线清晰呈现水产加工全流程:工人在操作台前“一刀一镊”专注作业,切块环节力求厚薄一致,挑刺步骤做到一根不留,分拣时按部位、规格快速分装,每一步都尽显专业。

“每天进厂的鱼必须当天处理完,既要保证新鲜,更要守护餐桌安全。”海和集团副总经理刘仁德介绍道。目前,企业已建成10个符合国际卫生标准的现代化水产品加工厂,年加工出口水产品能力超2万吨,不仅与日本丰田通商等国际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国内市场产品销售额也已突破1亿元。

从码头卸鱼到急冻装箱,全程冷链保障新鲜;从定制海鲜礼盒到高品质金标海参,多元产品覆盖需求;从本地商超专柜到全国电商平台,销售渠道持续拓宽——海和集团构建起从“海”到“桌”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除了在加工工艺领域精耕细作,烟台水产加工企业还以创新研发为抓手,让海洋食材的多元价值得到进一步释放。“我们从2021年便启动了鲜炖海参的研发,在口味调配、食用便捷性提升、感官体验优化、保质期延长等方面反复尝试,经过无数次调整,最终推出这款产品。”烟台悦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进介绍的鲜炖海参,正是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创新的代表。

烟台东宇海珍品不仅构建起覆盖海参、扇贝的全产业链产业版图,更通过自主研发拓展产品边界——推出海参预制菜、发酵海参酒、海洋活性肽化妆品等30多款跨界产品,以“食品+健康+美妆”的立体化产品生态,重新定义海珍品矩阵。目前,企业在全国布局200多家门店,年精深加工产品产值即将突破6000万元。

纵观烟台水产加工领域,传统与创新交相辉映:既有传承百年的“蓬莱小面”鱼卤秘方,坚守老味道的匠心,也有全球领先的-196℃液氮锁鲜技术,留住食材本真。如今,海参加工已衍生出即食、冻干、肽粉等多个品类,鲍鱼更借助活体运输技术,48小时即可直达日韩高端市场,让烟台海味走向世界。

构建现代海洋渔业新格局

烟台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资源禀赋优越,管辖海域面积1.1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1071公里。近海渔业生物品种200多种,有捕捞价值的100余种,主要养殖品种包括海参、鲍鱼、扇贝、对虾、名优海水鱼类、海带,是全国重点渔区和优势水产品主产区。2024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199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超过154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300亿元。

近年来,烟台依托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大力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推进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向规模化、工程化、智慧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截至目前,累计建成深远海养殖设施34座,年可产鱼类1.5万吨。农业农村部中国水产流通加工协会授予我市“中国深远海养殖之都”称号。

海洋种业是现代海洋渔业的“芯片”,其创新突破对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目前,烟台已规划布局黄渤海新区水产种业基地创新发展核心区、东部鱼参藻种业集聚区、西部鱼贝种业集聚区、南部鱼虾种业集聚区、北部海珍品种业集聚区;持续深化同海南自贸港的种业合作,突破红瓜子斑养殖技术,实现东星斑苗种批量化繁育;在全省率先开展6处深远海大规格鱼类苗种繁育基地建设,年培育大规格鱼类苗种1200万尾以上。今年新增1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安源2号”,总数达到24个,约占全国海水新品种的1/6,种质创新实力持续领跑。

从“种业创新”到“养殖升级”,烟台现代渔业发展环环相扣。持续推动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以生态高效为导向加快养殖业转型。大力推广工厂化养殖、海珍品养殖、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等模式,示范应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在全省率先启动海上养殖容量评估,对莱州湾、长岛周边及市区东部重点海域养殖承载力开展科学测算,以此合理调控养殖密度、优化养殖结构;在陆域内陆水库实施“放鱼养水”工程,通过鲢、鳙、草鱼等品种的生态养殖,实现水域生态保护与养殖效益的双赢。

抓好水产品加工与流通,让渔业产业增值落地见效。在加工端,我市坚持市场导向,推动产业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在黄渤海新区、龙口市等地形成特色水产品加工集聚区,全市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企业已达135家;在流通端,加大水产批发零售体系建设,完善仓储物流基础设施,为水产品走向“百姓餐桌”提供有力保障。

品牌是产业价值的“放大器”。烟台围绕品牌培育、推广与升级持续深耕发力,让“烟台海参”这一特色品牌释放更大动能。2025年,山东省海参产业联盟在我市成立,“胶东刺参”区域公用品牌标识及《“胶东刺参”标识使用管理办法》发布,我市企业代表当选联盟会长、秘书长。我市成功举办2025世界海参产业(烟台)博览会暨海洋食材展,在一二线城市开展“鲜美烟台 好海好鲜”烟台名优海产品系列推介会,建设线上“京东·中国特产·烟台海参馆”,持续提升“烟台海参”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

辽阔海洋变身“蓝色粮仓”,深海美味“游”上百姓餐桌,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烟台在建设“蓝色粮仓”的号角中扬帆正劲,向着经略深蓝的目标稳步前行。

记者 宋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