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如何缓解入学焦虑?一位学长的建议与反思

时间:2025-08-26 01:00:00

距离大学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大一新生要面对陌生的校园,适应全新的学习模式,不少同学因此对新的学习生活感到焦虑。作为一名准大三的学生,我在大一入学时也经历过同样的不安,也见过身边许多同学因类似担忧陷入内耗。接下来,我就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观察谈谈对大一入学焦虑的看法和一些建议。

大一刚入学时,我遇到的几个室友都很合拍,大家会互相帮忙,偶尔一起聚餐,没有出现网上常说的“室友矛盾”。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在其他事情上陷入过迷茫与焦虑。开学初会有很多社团进行招新,科技类、志愿服务类、体育类等社团轮番宣讲。当时面对眼花缭乱的社团,我也不知如何抉择。我既想加入科技社团,听说能接触竞赛、科研,对保研有帮助;又怕分散精力影响绩点,最后还是选了志愿社团,想着先把学业基础打牢,大二再考虑其他。选举班委时,我因为不太喜欢班委的相关工作所以没报名,可看到当选的同学快速融入集体,又有点后悔。更让我焦虑的是,入学一段时间后,了解到专业相关的行业信息和升学路径,我开始纠结:要不要转专业?是努力争取保研,还是提前准备考研?这些未知的选择压在心里,让我那段时间总有些患得患失。

其实我的这些经历,藏着很多大一新生都会遇到的焦虑点。接下来,我就从大家最关心的几个焦虑点入手,结合自己的感受和观察谈谈看法,希望能帮大家少走些弯路。

室友关系与人际交往

很多准大一的同学会担心处不好室友关系,怕遇到生活习惯不合、性格难相处的人。事实上,室友来自不同省份,成长背景、生活节奏、性格特质本就存在差异,出现不合是常态,重点在于如何解决并磨合。

之前在校园集市(学生交流的一个平台),我见过很多吐槽室友的帖子,有人抱怨作息冲突,有人不满公共空间吵闹,可评论区里常能看到这样的声音:“你直接跟他说不就完了,在集市吐槽就能解决问题?”这话看似直接,却点出了很多人处理室友矛盾的误区——习惯将不满藏在心里,或通过向朋友抱怨、在社交平台吐槽释放情绪,却始终没让对方知晓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种回避式的处理方式,只会让小分歧逐渐演变成大矛盾。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及时沟通并解决问题,而不是任由矛盾在心里堆积,找朋友发泄或者在帖子上吐槽只能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当然,若确实存在一些难以调和的矛盾,沟通也无法改善,那么可以尝试其他的解决方案,比如换寝室等等。

除了室友关系,很多大一新生还会对更广泛的人际交往感到焦虑——担心自己融入不了集体、交不到真心朋友。大学的人际交往没有一定的标准,也不需要刻意讨好别人或勉强自己,关键是建立属于自己舒适且真诚的社交圈。对于如何建立自己的社交圈,社团这个时候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你可以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有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多认识一些人可以帮助自己多了解一些信息,避免信息差。当然也要避免“无效社交”带来的精力消耗,也不用为了合群而改变自己。

学业规划

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是两套完全不同的逻辑,前者像在固定轨道上奔跑,目标就是考高分;后者则是在广阔草原探索,没有标准答案。这种从被动安排到主动选择的转变,正是很多大一新生陷入学业焦虑的核心原因,而破解焦虑的关键,就在于建立自律意识,主动适配大学的学习节奏。

大学课程的知识含量,其实远高于高中阶段,如果没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很容易被繁杂的内容淹没,进而产生焦虑感。高中课堂的45分钟,大多是围绕考点展开的干货,课后作业也紧密贴合课堂内容,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但大学课堂截然不同,一节课可能就要覆盖教材十几页甚至几十页的内容,老师不会逐字逐句拆解细节,更多是搭建知识框架、抛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这就意味着,课下的消化与拓展至关重要,仅靠课堂上的时间,很难完全掌握所学内容,必须在课后主动花时间梳理知识点、攻克疑问,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

此外,大学中常被提及的“水课”,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定义,更多是基于个人需求和目标产生的主观判断——对自己当下规划有帮助、能学到有用内容的课程,自然不是“水课”;而与自身方向无关、暂时看不到价值的课程,就可能被归为“水课”,这种判断因人而异,无需盲目跟随他人的评价。

在大学期间,还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被他人的节奏干扰。比如看到身边同学加入多个学生组织、参与科技社团忙碌竞赛,或是在其他领域投入大量精力,而自己却找不到明确的努力方向,进而产生焦虑。但实际上,每个人的目标、兴趣和节奏都不同,他人的选择可以作为参考,却不能成为定义自己的标准。真正重要的是沉下心来,专注于自己的规划,明确自己当下最需要做的事,将注意力集中在该做的事情上,平衡好学习与休闲的时间,不被外界的喧嚣打乱节奏。当然,看到同学取得成果、投入努力时,偶尔产生羡慕或动摇是正常的,但不必因此否定自己的选择。既然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就应该坚定地走下去,不必过度美化那些没有选择的道路。

未来规划

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来说,每个人似乎都有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是什么,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明确的规划,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未来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归根结底是因为你对大学不了解,对你想要什么不了解,对你所处环境和经历的事情不了解,你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不需要考虑未来,只需要每次把考试考好。但上了大学即将步入社会,你会发现你必须要面对这些,你不知道该如何抉择,于是就会变得很焦虑。我的建议是多去尝试,多去探索,尝试打破信息差。过度焦虑完全没有必要,大学给了我们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试错、去探索,你不需要在大一就敲定人生的所有答案。

对还没学过专业课的大一新生来说,就业确实有点遥远。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这个专业的竞争压力大家都知道,“内卷”特别严重,所以很多同学不得不早早去了解行业信息,帮自己找好定位。我身边就有不少打算本科毕业直接就业的同学,其中有些人从大一就开始系统学习就业相关的知识了。一方面是因为现在计算机行业的培训机构很多,各种学习路线也随处可见,入门门槛比以前低了不少;另一方面,这些同学大一就明确了不考虑读研,所以把重心都放在了练技术、做项目、找实习这些事上。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不用着急就业,可以多花些时间了解自己专业的行业信息,多向学长学姐请教,问问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可以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先把行业信息摸清楚,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

对于考研和保研,很多大一新生刚入学就会听到学长学姐讨论“卷绩点”“科研竞赛加分”,很容易陷入不知如何准备的焦虑里,但结合我身边同学的经历和自己的复盘,大一对待考研、保研的核心,应该是夯实基础,学好每一门课程,而非过度焦虑结果。一般考研从大三启动就来得及,大一的核心任务是把基础打牢,像高数这类后续考研会涉及的基础课,一定要学扎实;大一大二也可以多花些时间在英语上,积累词汇和提升阅读能力,为后来的复习减轻压力。对于保研来说,确实要提前作准备。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懂本校的保研规则,比如绩点占比、是否有竞赛或科研加分、有没有英语四六级等硬性要求,清楚这些后再朝着目标努力。平时要认真学好每一门课,稳住绩点;如果对竞赛感兴趣,可以先了解相关竞赛的背景,再针对性学习所需知识;也可以试着以竞赛为切入点接触科研,比如加入学长学姐或老师的科研小组,这样不仅能扩充人脉,还能获取不少有用的信息,为后续保研积累优势。

当然,我以上聊到的这些方向,只是一部分。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尝试、去体验、去调整,找到自己的方向。

大学本就是给我们时间探索的阶段,不必为最后的结果过度焦虑,找到让自己踏实的节奏、学会沉下心做事,才是这段时光里更珍贵的收获。这篇文章你读下来或许只要几分钟,但我更建议你抽一段完整的时间去读一本书,做事也是同样的道理,别急于求成,沉下心、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慢慢来,反而能走得更稳,这正是缓解入学焦虑最根本的方法。

• (作者系武汉理工大学学生,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姚熙昂

责编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