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预防野生蘑菇中毒宣传日” 长沙疾控提醒:不采不食野生蘑菇

时间:2025-05-17 18:02:00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17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张劲夫)5月17日是湖南省预防野生蘑菇中毒宣传日。夏季雨后,山林草地中野生蘑菇蓬勃生长,但其鲜艳或朴素的外观下可能暗藏致命危机。每年都有误食毒蘑菇导致的中毒事件发生。今天下午,长沙市疾控中心发布提醒:为了守护您和家人的健康,警惕“舌尖上的致命陷阱”,不采不食、不买不卖野生蘑菇。

长沙市疾控中心食品安全与环境卫生科专家表示,市民对于毒蘑菇存在一些认知误区。

误区一:颜色鲜艳才有毒,朴素外观就安全。其实,致死率最高的“白毒伞”(致命鹅膏)通体洁白,与可食用蘑菇高度相似,其含有的鹅膏毒素仅需10毫克即可致死(相当于半颗米粒大小),且潜伏期为6至24小时,误食者常在出现腹痛症状后错失救治黄金期。蘑菇毒性与颜色、形状无关,例如色彩斑斓的“毒蝇伞”虽含致幻毒素,但致死风险较低;看似普通的“亚稀褶红菇”则含有致命溶血毒素。

误区二:民间“经验”辨别毒蘑菇。民间存在不少辨别毒蘑菇的说法,比如“银器变黑、大蒜变色”可鉴别毒蘑菇,实际上毒蘑菇的毒素多为蛋白质类,不会与金属或大蒜发生反应;有人说“虫蛀或动物食用过的蘑菇无毒”,其实部分毒素对昆虫无害,但对人类致命;还有人说“高温烹煮可解毒”,而毒蘑菇的致命毒素(如α-鹅膏毒肽)耐高温,烹煮、晒干均无法破坏其毒性。

误区三:少量试吃无妨。毒蘑菇的毒素具有累积效应,即使微量摄入也可能导致肝、肾衰竭。部分毒蘑菇的毒素潜伏期有数天,初期症状缓解后仍可能突发器官衰竭。

如何科学识别毒蘑菇?长沙市疾控中心食品安全与环境卫生科专家表示,常见致命种类毒蘑菇(致死率≥50%)包括: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鳞柄白毒伞、亚稀褶红菇等,主要分布在南方多雨省份,其中云南、贵州、湖南、广东等地为高发区,北方林区也存在毒蘑菇中毒风险。

预防野生蘑菇中毒,要注意“三不原则”:

不采摘:非专业人士无法准确鉴别毒菇,避免凭经验或网络图鉴判断。

不购买:市场上的野生菌类可能存在混杂风险,建议购买人工栽培菌菇。

不食用:若无法100%确认蘑菇安全性,坚决不入口。

此外,家长要教育孩子“不捡、不摸、不尝”野生蘑菇;户外活动时全程监护,避免儿童单独接触草丛、树林。

一旦误食毒蘑菇中毒,要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立即就医:误食后无论是否出现症状,第一时间就医,并告知医生误食时间、蘑菇特征。

保留样本:留存剩余蘑菇(冷藏或干燥保存),供专业机构检测毒种。

现场急救:意识清醒者可催吐(饮用温水后刺激咽喉),但勿强行催吐昏迷者。记录呕吐物颜色、症状变化,供医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