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持续高温多雨,蚊虫进入繁殖高发期,为有效防控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切实守护人民群众健康,海珠区迅速行动,以“源头治理+全民参与”为核心,发动全区18条街道、270个社区开展灭蚊防病专项行动。党员带头、志愿者参与、居民配合,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保健康。

全民参与:从“要我防”到“我要防”
“婆婆,花盆托盘里的积水要及时清理,蚊子最喜欢在这里产卵啦。”7月27日早上9点,海珠区江南中街道得胜社区的党员志愿者、银龄志愿服务队队员胡全意敲开社区居民的家门,一边检查阳台的花盆,一边讲解防蚊要点。
江南中街道老年人口占比高,部分老人不熟悉手机操作,街道成立“银龄志愿服务队”,开展“敲门行动”,用大白话讲解防蚊办法,发放图文版防控指南,累计派发防蚊药物2528份、派发防控知识明白卡2700余份。

海珠区江南中街道得胜社区居委专职朱伟健告诉记者,街道搭建爱国卫生运动平台,每周开展统一行动,联动城管办、执法队、环监所、社区及物业管理单位,通过志愿服务平台招募志愿者,多部门工作形成合力。街道采取无人机+人工的方式,采用无人机对人工难以触及的地方进行灭蚊颗粒的投放;并通过人工入户,对居民逐户进行宣传、清积水。
“未来,街道社区将对楼顶、雨棚、地下车库等易积水点位逐栋编号拍照,建立电子台账;组织物业、环卫、消杀队员等防控力量参与卫健、疾控、城管联合举办的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技能轮训;社区与街道紧密联系,确保社区灭蚊片灭蚊颗粒等物资储备充足。”朱伟健说。

源头治理:从“运动式”到“常态化”
海珠区推行“网格长包片、楼栋长包点”责任制,形成“党员带头、志愿者参与、居民配合”的共治格局,推动防控从“运动式”向“常态化”转变。
海珠区海幢街道堑口社区对拆迁工地、天台平台、绿化带等蚊虫孳生高危区域,建立“一区域一方案”整治台账,联合各部门开展专项执法,确保孳生地清理率达100%。7月25日,街道对堑口社区辖区内1个农贸市场周边、1处拆迁待建空地及周边公共区域开展“拉网式”整治,共清除垃圾杂物5车,清理孳生地13处,投放药物5千克。
海幢街道的“源头治理”模式是海珠区灭蚊行动的一个缩影。海珠区发动全区18条街道、270个社区,抓住周末“窗口期”,依托“羊城先锋”平台发布防蚊灭蚊活动,引导党员在居住地社区亮身份、作表率,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下沉社区,与居民群众共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通过清理积水、清理卫生死角、翻盆倒罐等方式,切实减少蚊虫孳生。
此外,赤岗街结合蚊媒监测情况,将辖区分为两大片区,集中力量分时段分批次开展行动,实现精准灭蚊。7月26日,街道出动700多名工作人员,发动党员志愿者、物业人员等约1200人,清理垃圾堆放点40余处,清运垃圾约30吨。

长效机制:“三全”工作法筑牢群防群控群治坚实屏障
灭蚊不是一时之功,海珠区通过全域宣导、全员联动、全程嵌入的“三全”工作法,筑牢群防群控群治坚实屏障。
在赤岗街道,河涌交织、积水容器多的北片沿江12个社区被列为重点攻坚对象。街道联合城管办、环监所等部门,对建筑工地、天台、停车场等重点场所实施全覆盖整治。
南石头街则依托实体化网格工作站,建立网格内简易问题即时清理、复杂问题上报街道协调处置的快速响应机制,实现责任到人、常态化管理、防线稳固。
海珠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海珠区卫健局、海珠区城管局等职能部门提供专业指导意见,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物业管理方等常态化做好管理服务区域的防控工作。街道、社区(联社)党组织发挥社区网格、党员先锋队作用,聚焦背街小巷、房前屋后、卫生死角等蚊虫孳生地,开展彻底清理、巡回消杀,着力构筑长效治理网络。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钧圣 实习记者:李梓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钧圣 实习记者:李梓夏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