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创作向“专业精耕”转型

时间:2025-07-11 09:43:00

随着大视听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扎根于草根的微短剧创作正从“野蛮生长”向“专业精耕”转型。7月3日,在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的“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专场活动上,首都微短剧行业政产学研相关人士深入探讨了微短剧的创作现状与产业未来。

政策加持

促微短剧“破圈”与商业转化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短剧游北京”创作计划、“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近年来,随着微短剧市场的快速发展,广电主管部门推出各类推动微短剧精品创作与传播的相关政策。

“我局充分发挥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扶持作用,制定北京大视听·网络微短剧‘首亮微光’扶持计划,并升级推出2.0版。”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王志介绍说,通过资金扶持、宣传推广等方面全流程保障,不断提升精品短剧扶持力度,诞生了《狮城山海》《西城无小事》《以爱之名》等多部精品微短剧。而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旨在通过“文商旅体融合”,将微短剧流量转化为经济发展增量。

北京市西城区推出的《西城无小事》和《三井胡同的夏天》全网总播放量近5亿,高品质、大流量作品的涌现离不开政策领航。据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丹介绍,《关于西城区支持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目前正在广泛征求意见,其计划对数字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等重点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以及年度营业收入且营收增速达到一定标准的平台企业给予百万级奖励支持。

“‘北京大视听’品牌的‘大’字不是随便写的,因为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将每一项都落到了实处。”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冷凇分析道,在选题调度、机制和传播上,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与16+ 1区及各大网络视听平台形成联动。而“追光计划”则是“北京大视听”品牌的重要延伸,希望通过大赛“锻造创作链、升维价值链、完善扶持链”。其12个竞赛单元呼应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微短剧+”行动计划的“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看品牌”“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等创作计划,通过微短剧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消费,赋能千行百业发展。

国际传播

以微短剧为载体弘扬中华文化

近年来,中国微短剧凭借其独特的内容创意、制作精良和文化特色,逐渐成为国际文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Sensor Tower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短剧应用内购收入逼近7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倍。

“微短剧出海是我们文化出海的新名片、敲门砖。”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专家组成员陆先高认为,在国际传播方面,微短剧出海可以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品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在文化出海方面,中文在线主要布局网文和网剧两个赛道。”中文在线集团董事、常务副总裁谢广才介绍道,去年,中文在线相当一部分收入来自海外。中文在线不仅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设立子公司,还围绕出海短剧上下游的优质企业标的进行产业投资,希望微短剧能成为中国带给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现正在拍摄的竖屏短剧《钟鼓楼前》将推出10种外语字幕版本,旨在用微短剧形式让全球观众读懂北京、感知京味文化。

从“快餐内容”升级为“文化出海新名片”,微短剧出海离不开专项扶持政策的赋能,如“北京市提升广播电视网络视听业国际传播力奖励扶持专项资金政策”。据北京市广播电视局规划发展处(产业促进处)处长张楠介绍,专项资金精准聚焦译制传播、版权输出、平台建设、效能提升四大方向,以“奖励+孵化”双轨机制和单项目百万级扶持力度,推动微短剧的精品化、国际化发展。

技术赋能

用AI重构微短剧创作生态链

在保持短剧快节奏优势的同时,如何能更好地进行精品创作?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艺术学院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双聘教授邱章红认为,微短剧的精品化,首先是要把故事讲好。他介绍,北京大学开发的“灵狐微短剧智能化写作平台”已于今年3月上线,未来可以承担编剧创作80%—90%的工作量。

“人工智能、AIGC的运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成熟。”陆先高认为,其在应用过程中必须合理得体,不要单纯为炫技而炫技,也不应在核心立意、剧本创作环节过度使用甚至依赖AI。他呼吁,机构、编导、演员要共同推动微短剧文学性与戏剧性的回归,打造更有品质的作品,共筑微短剧良好生态。

“制作中心现已落地多个AI短剧与混合实拍的项目,从《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到《神话山海》,再到博纳首部网络安全题材真人微短剧《天罗地网》,我们在项目中逐步摸索,如何将AI应用到内容拍摄制作中,让AI真正落地。”博纳影业AIGMS制作中心内容总监刘畅认为,AI赋能创作者,通过政府、平台、创作者协同发展共建AIGC微短剧创作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