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资出手了。
近日,A股上市公司康华生物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王振滔及其一致行动人奥康集团、股东康悦齐明,拟向上海万可欣生物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万可欣生物”)转让股份,合计为18.51亿元。交易完成后,万可欣生物成为公司控股股东。
康华生物背后的关键人物——温州大佬王振滔,曾缔造火遍大江南北的奥康皮鞋;2002年又意外闯入疫苗领域,如今坐拥两家上市公司。创业二十多年后,他选择卖掉一手打造的疫苗上市公司。
本次买方,正是背后备受关注的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
60岁,他把公司卖了
说起来,王振滔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温州鞋王”。来自浙江温州永嘉,王振滔曾做过木匠,也跑过推销。直到1988年,他以3万元起家,创办奥康国际的前身——永嘉奥林鞋厂。
奥康国际主要做皮鞋生意。上世纪90年代,“穿奥康,走四方”的广告词火遍大江南北。而王振滔的医药梦始于2002年。据温州新闻网报道,那几年正值奥康飞速发展的黄金期,为了扩大生产,他只身前往四川、重庆等地考察,想再造一个生产基地。
机缘巧合下,他结识了一个做生物研究的创始团队。对方拿出厚厚几十页的研究报告,讲了未来发展规划。
王振滔在采访时回忆,虽然当时并没有听明白,但能深刻感受到生物疫苗对人类健康很重要。在得知8000万就能维持公司5年开支后,王振滔决定投资这笔钱,成立康华生物。
2012年,奥康国际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中国男鞋第一股”,王振滔一时风光无两,“温州鞋王”的名号不胫而走。8年后,王振滔再次以董事长身份为公司上市敲钟——2020年6月,康华生物正式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在王振滔产业版图中,鞋依旧是主业。目前奥康国际收入主要来自皮鞋,旗下品牌包括奥康、康龙,还代理了斯凯奇、彪马等品牌。康华生物则是“第二增长曲线”,从最初的普通疫苗,到专注于研发狂犬病疫苗,其核心产品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是国内首个上市销售的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
但随着皮鞋市场萎缩,2019年奥康国际出现扣非净利润为负的情况。2022年-2024年,奥康国际连续三年亏损。同时,2021年以来,疫苗行业变化较大,康华生物利润表现逐年走低,其市值也从顶峰时期的近600亿元跌落至如今的约87亿元。但仍处于盈利区间,2024年实现净利润约4亿元。
为应对危机,王振滔也曾试图开拓新版图——2024年12月,奥康国际宣布拟收购联和存储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股权,以追求新的业绩增长点。但仅隔两周,该笔收购即宣告失败。
此情此景,或许“断臂求生”是更好的选择。7月13日晚间,康华生物发布《关于筹划控制权变更暨停牌的公告》。公告显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王振滔正在筹划公司控制权变更相关事宜。今年60岁,他最终决定把公司卖了。
上海,吹响并购号角
根据最新公告,买方浮出水面。
具体来看,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王振滔及其一致行动人奥康集团、股东康悦齐明,拟合计向上海万可欣生物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转让所持公司股份2846.66万股,占剔除公司回购账户股份后总股本的21.91%。股份转让完成后,康华生物控股股东将由王振滔变更为万可欣生物。
外界或许对万可欣生物了解不多。公告显示,该公司2025年7月8日才成立,由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上实生物医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及上海生物医药并购私募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共同持股。也就是说,万可欣生物背后,站着一众上海国资。

最大股东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今年1月完成首关,由上实集团发起设立,基金首期规模约50.1亿元,得到来自市级母基金、产业集聚区引导基金、中央金融机构、龙头“链主”企业如上海医药、东富龙等多种类型出资人的参与,基金管理人为上实资本。
通过股权穿透发现,此前和黄药业并购案中,也出现了该并购基金的身影。
这样一幕,正是上海吹响并购号角的一抹缩影。
时间回到去年12月,上海印发《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用好100亿元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并购基金、设立1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加快培育集聚并购基金,力争到2027年,形成3000亿元并购交易规模。
随后在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总规模达500亿元以上的上海市国资并购基金矩阵亮相。该基金矩阵涉及领域覆盖了上海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板块,包括国资国企改革、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民用航空、商业航天、文旅消费等领域。
眼下,产业竞争白热化。走过产业早期培育阶段,高质量的并购重组将是企业扩大业务规模、实现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上述提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均位列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通过收购一批优质项目,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产业实力与聚集度,为上海市重点产业强链补链。
并购正在成为全国各地加速产业整合的重要手段。放眼望去,北京、广州、深圳、浙江、福建、厦门、河南等省市均已发布相关产业并购基金,如能抢先买到在产业链中的优质资产,势必将对当地产业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各地国资牵头的并购潮正徐徐展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并购最前线”,作者:吴琼,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