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岛信网】
日前,“世界计量日”系列宣传活动在青岛启动之际,青岛市市场监管局一项创新管理举措也即将迎来实质性进展——6月底前,青岛114个农贸市场将实现“一秤一码”全覆盖。一直以来,计量器具是否存在作弊问题备受消费者关注。青岛市市场监管局推行的“一秤一码”智慧监管模式,通过为每台电子秤赋予唯一二维码,实现了计量信息透明化、商户评价实时化、监管效率精准化。“一秤一码”是智慧监管的有益探索,但其价值远不止于遏制“鬼秤”,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以此为镜,探讨农贸市场智慧监管的进步与局限。
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秤具的检定信息,如有效期、检定机构及商户经营资质,也能对购物体验进行评价或投诉,这种模式的核心优势很明显:传统突击检查难以应对动态作弊行为,而“一秤一码”通过数字化手段将秤具信息联网,使执法人员能实时监控异常,如仪器检定到期和消费者投诉情况,立刻接收到信息并及时处置,推动监管从“事后查处”转向“事前预防”;评价功能赋予消费者监督权,形成“扫码评—依码管”的闭环,促使商户主动规范经营;商户的口碑通过扫码数据转化为可见的信用标签,为消费者提供直观参考,间接推动市场优胜劣汰,提升消费体验。
尽管“一秤一码”在监管方向上颇具前瞻性,现实情况是,消费者习惯与效果落地存在一定矛盾。农贸市场的消费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对陌生二维码的信任度有限,还可能因操作麻烦等门槛放弃扫码。青岛市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实现计量类投诉同比下降50%,但主动扫码评价的比例仍缺乏统计,侧面反映出消费者参与度或存在不足。据了解,为了防止同行恶意差评,扫码点差评时,需要注明给差评的原因和联系方式,方便市场管理方和执法部门查处问题并及时向消费者反馈。部分消费者会出于隐私顾虑选择沉默,导致评价数据失真。此外,评价数据的稀疏性还可能引致少数差评被过度放大,或虚假好评难以被有效识别。
诚然,商户对好评差评的在意程度也不尽相同。相较于餐饮行业对大众点评等平台的深度依赖,农贸市场商户对好评差评的态度、差评的实际影响力、评价真实性保障机制,以及消费者行为习惯的转变,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社会经济生态。在餐饮行业,差评可能通过平台算法触发连锁反应,如排名下降、推荐权重降低,农贸市场的差评影响更多依赖线下口碑传播。虽然农贸市场尚未普遍接入线上评价体系,但随着青岛“一秤一码”工作开展,商户诚信标签逐渐透明化的同时,差评数据将直接影响商户的信用评级,引发消费者对市场整体的信任危机,甚至触发执法检查。因此,差评对于农贸市场的整体影响程度也需要关注。
餐饮行业普遍存在“好评返现”“免费试吃换好评”等现象,并且已出现“删差评”灰色产业链,例如代运营公司伪造证据申诉差评。农贸市场若全面接入评价体系,可能面临类似问题。首要之事,是青岛通过推行“一秤一码”的举措,先逐步培养起消费者主动扫码查询的习惯,更具有现实意义。让秤上的码“活”起来,让用户参与度“活”起来,混水摸鱼才会在百姓的指尖中淘汰。
农贸市场的消费场景具有高频、即时、低客单价等特点,与餐饮业的“计划性消费”形成对比。消费者更倾向于通过熟人推荐或现场观察决策,而非依赖线上评价。但随着社区团购、线上预订等模式的渗透,年轻一代可能逐步将“查口碑”习惯延伸至农贸市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五一假期,广大游客戏称青岛团岛农贸市场为“野生5A级旅游景区”,大批游客前去打卡。可以见得,如今的农贸市场正步入文旅场景,好评差评不仅仅在市场监管局的码上体现,也会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呈现。
农贸市场作为城市烟火气中的“民心工程”,青岛的“一秤一码”,恰似在烟火气中嵌入一枚棱镜,照出了当前市场监管的进步与局限。未来的农贸市场,或许会诞生更智能的监管系统,但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具有启示性的图景——当消费者扫码时,指尖划过的不仅是商户的信用标签,更是一座城市对公平底线的坚守;当商户亮码经营时,二维码背后承载的不仅是监管数据,更是一份对市井良序的承诺。
信网评论员 秦璐
本文来自【青岛信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